【新艺元|项目实践】新艺元助力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全球第一陆港 西安国际港务区始建于2008年,位于西安市主城区东北部的灞渭三角洲,浐河、灞河、泾河、渭河四水聚港,规划控制区120平方公里,规划建设面积89.89平方公里。 西安国际港务区是陕西省、西安市为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而设立的经济先导区,是省市践行国家“一带一路”倡议、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、发展“枢纽经济、门户经济、流动经济”和建设对外开放大通道的重要抓手和主要平台。新艺元在本项目中围绕如何打造港贸产城融合的产业体系,如何建立更加韧性并且活力的城市空间结构,如何实现居民与产业共享的丝路新生活,为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发展谋划新的目标定位。 项目区位 1、战略定位——第一陆港、丝路新都 通过国内主要陆港城市的对比分析,全球、全国、西安层面的战略发展机遇三大维度的分析,从港、贸、产、城四个层面,对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发展定位进行谋划,提出了第一陆港、丝路新都的战略定位。致力于把国际港务区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贸易创新高地,亚欧经济一体化的协作中枢,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幸福样板,西安双循环战略的开放支点。 目标定位 2、产业规划——一个可循环的产业生境 以西安铁路港为本,从港贸融合、港产融合、港城融合三大视角出发,围绕港口物流效率提升、贸易服务水平提升、临港制造产业附加值提升、国际城市服务能力提升四个方向,提出了枢纽型现代物流、陆港型国际贸易、临港型先进制造、国际型城市服务四大主导产业。在此基础上,围绕“全球第一陆港”,聚焦四大主导产业,打造以港促贸、以贸带产、以产聚人、以人荣城的产业生境。并提出优港、强贸、联产、融城四大产业发展策略。 优港——优化枢纽型现代物流,提升流通效率。 围绕供给端与需求端,产业链、供应链与价值链的相互作用,优化资源要素配置,打造服务于综合产业的供应链网络和国际物流枢纽。 强贸——强化陆港型国际贸易,创新贸易形式。 从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、数字贸易转型,建设内陆自由港试验区,在新一轮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中抢占制高点。 联产——联动临港型先进制造,重构分工体系。 以枢纽物贸通道推动亚欧大陆的产业分工协作,带动高附加值、外向型产业在港区聚集,大力发展消费电子、健康食品两大支柱产业,积极培育高端再制造、新能源装备两大绿色产业。 融城——融入国际型城市服务,塑造丝路品牌。 以培育“丝路开放新中心”为抓手,着力打造丝路国际金融、贸易、制造业创新三大产业赋能中心,国际文体教育、医养健康两大高端消费中心,建设服务丝路、面向世界的国际化开放新城。 3、空间规划——一个可持续的枢纽城市 借鉴多个国际枢纽城市“服务多元,快速更新,环境宜人”的开发经验,我们提出共生、弹性、升绿三大空间策略,建立港产、港贸、港城统筹发展的综合设计框架。 共生之城 重新架构以陆港为中心的组团式分区布局,建立自由港试验区,扭转城市发展格局,通过城市道路将经济发展延展至周边腹地,构建共同繁荣的新格局;打造“外廊内链,双核双心,组团发展”的空间架构,沿内链生长,建设国际交流、国际服务、国际贸易、高端制造四大功能组团,每个组团围绕服务中心,形成功能高度混合发展的区域,激发产业生态圈的生命力和创新力。 弹性之城 港务区将会成为一个快速迭代成长的城市,借鉴模块拓扑模式,围绕不同产业的空间组织特征,打造8种5-10平方公里的弹性空间单元。空间单元依次开发,以特色公共服务为核心,形成特征鲜明的布局模式,推动城市有机生长,实现大统筹、小分散的弹性复合。 升绿之城 打破自然与都市的边界,让生态的脉络在城市空间延展。通过滨水休闲径、都市生活径、生态体验径,共同编织港务区生态游憩网,提供更多亲水、望水空间,拉近自然河流与都市生活的距离。
4、城市设计——一个可推广的幸福样本 在核心区32.2平方公里内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幸福城市样本。我们通过锚空间、极生长、智未来,协助区域实现:从有心无力向锚链赋能的美好新城园;从零散孤立向极点催化的活力生态圈;从平凡沉寂向协和万邦的人城智体验。 锚空间 强化灞河滨水文化带与奥体中轴形成“锚型”结构带,将绿廊、绿环、各级服务中枢编织为超链城市脉络。有机组织城市肌理,形成高低有序,疏密有致,立体连续的城市形态架构。以锚空间理念再构原有城市空间,重新赋能板块,引导城市美好未来。 极生长 围绕体育中心、TOD中心、邻里中心,绿地公园催化健康极、交通极、服务极、生态极等不同类型的城市生长极核,构建城市活力生长系统,带动三类组团创新模式。 智未来 方案以立体多维联通为理念,将智能交通与慢行系统链接,建筑平台与生态绿廊缝合,工作生活与服务休闲融合,描绘未来智慧城市生活的新图景。打造未来宜业宜居宜游的幸福城市,交互交融交流的活力城市,立体生态智慧的低碳城市。 |